在今年的几场大型招聘会中,人才供需矛盾成为招聘会上的新特点。一种原因是求职者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另一方面则是企业难觅满意的人才遭遇“用工荒”。如何破解这一就业顽疾,转变就业观念、掌握一技之长以及培养高技能人才显得很重要和迫切。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到培训机构回炉充电、提高竞争力不失为一种选择。下面3位是嘉善县优资人力资源职业培训学校正在学习或已经毕业的学员,他们的回炉经历对求职者以及企业而言或是值得借鉴的活教材。
多一张证书就多一份就业选择。对即将要参加叉车培训考试的天凝镇29岁的王丽瑶来说,叉车证的取得就好比手里多了一块敲门砖。“希望拿到证以后能够顺利就业。”王丽瑶对今后的就业充满了信心。
初中毕业的王丽瑶跨出校门以后做过许多工作,跟随父亲开船做过生意,也在厂里上过班,工作和收入都不算稳定。去年,因为家里装修,辞去了工作回家帮忙。房子装修结束空下来的王丽瑶最近一段时间来长期处在“无业期”,由此想到了再就业。经过父亲的提醒,她听取了父亲的意见报名学叉车,因为某家企业的叉车工岗位较为紧缺。
王丽瑶说,证书拿到手以后能很快找到月薪3500元的工作,顺利找到工作以后,还想再到培训机构进行技能再提升,到时候薪水也会“水涨船高”。
深知电焊高级证很难考,49岁初中毕业的王玉林毅然选择了尝试。2周前,在我县某企业工作的王玉林报名高级电焊工的培训班,成为培训班里的一名“年轻”学员。
王玉林从事电焊工作长达14年,他和记者说,现在年轻人很少愿意从事电焊这个行业,从业人群以40岁以上为主,很多年龄比他大的电焊工都在向“高级证”靠拢。就业环境的压力、收入不高是促使他选择继续深造的其中一部分理由。
“这个考试相当有难度,听说考得出来的很少,我想如果考出高级证,既能使自己的技能得到提升,又为自己争取了一个选择就业的机会,为何不去挑战一下呢?”王玉林说现在要好好准备接下来的考试。
37岁的郁群是姚庄人,大学的专业是行政管理。毕业后,拿着大专文凭没找到合适工作的他当起了出租车司机。因为太过辛苦,一年以后离开了这个行业自己创业开饭店,结果血本无归。
经过深思熟虑,郁群在2012年年底走进了培训学校,自费报了初级维修电工的培训班。“2011年开始做消防、水电方面的工作,而且家里也正好造房子,水电都是自己做的,所以后来想去考个证。”郁群说,考证前已经明确了今后的从业方向,所以在与初中生、高中生一起学习的过程中,从未因自己是大专生而觉得丢脸,毕竟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就业方向。
2014年,郁群又参加了由政府买单的高级维修电工的培训班并顺利拿证。虽然现在还处于单干阶段,郁群还是很喜欢现在自由的工作状态的。说起年薪,他笑了起来。“如果活多的话,一年十几、二十几万元也是有的。”
近年来,嘉善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围绕全县经济转型升级,区域、行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发展规划以及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职工对技能提升的需求,积极有效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全方面提升全县职工的职业技能素质。2015年,共举办培训班292期,开展各类技能培训人数达9835人次。最重要的包含高技能人才培训2853人、创业培训576人。总共有7868人次取得各等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吴主任和记者说,近年来,我县培训的重点已从初级工转向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且与当地产业体系和特色相结合,培养出了一批素质过硬的高技能人才,但是仍存在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尽合理、领军人才匮乏等问题。正因为如此,今年春节过后的招聘会中出现了“高薪难觅技术工”的尴尬局面。“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是部分技术职工学习技能的意愿还不是很强烈,出现学技能积极性整体不是很高的现象,还是存在重视学历文凭,轻视职业技能的观念;二是许多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与技能等级不相挂钩影响了技能提升的积极性。”吴主任说,所以这几年包括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要充分的发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作用,积极推行企业技能人才直接认定和自主评价工作,鼓励企业将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与工资待遇相挂钩,多途径、多形式鼓励企业技术工人接受技能提升培训和教育,让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岗位成长成才、脱颖而出。通过几年的共同努力,扭转旧的就业观念,形成争当蓝领的良好氛围。